從天津市中西醫結合腫瘤研究所獲悉,幾乎所有的癌癥發病均與環境有關,這里所指的環境包括外環境和內環境,外環境是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,內環境就是人體本身。這與今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“保護環境遠離癌癥”的活動主題不謀而合。
市中西醫結合腫瘤研究所所長、人民醫院腫瘤生物治療中心主任龐雁教授指出,空氣、水源、食品、裝修材料等等的外環境污染是普通個人沒辦法控制的,但是如果我們每個人提高環保意識,減少廢氣排放,使用環保用品、禁煙等等行動可以減輕環境污染的程度,減少癌癥的發生。
空氣污染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,在大家享受到經濟高增長恩惠的同時,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了。龐教授說,空氣中的粉塵、廢氣,對于人體絕對有害,它和吸煙、某些職業因素同為癌癥發生的三個主要病因。據有關資料顯示,任何碳氫化合物如煤炭、草木、油類、瀝青等,在不完全燃燒的條件下均會產生多環芳烴類致癌物質。目前工業生產、交通工具和生活用煤,都會排出含有致癌物質的煙塵,如:燃燒木材或垃圾、香煙煙霧等都會向空中散發有害物質,增加了癌癥發生的可能。近期3.15晚會曝光的某品牌汽車內飾材料,不符合車內空氣的釋放指標,也可能會導致癌癥的發生,這樣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。在生活中,水比其他的食物更重要,由于飲用不良水質可導致癌癥、消化道疾病、傳染病、結石、皮膚病等50多種疾病。食品安全也與癌癥密切相關,龐教授介紹說,癌癥的發生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,食品污染是飲食致癌的重要原因?,F在很多違法商家將蘇丹紅、吊白塊、黃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質添加到了我們的食物中,還有一些食品攤販、食品加工點利用地溝油、劣質原材料制作食物,出售過期食品等,若長期食用這樣的食物,必然會給對身體有致癌性,患癌的幾率也會增高。龐教授還提到了目前家庭裝修中的很多材料也含有致癌物質,會時刻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,在家裝過程中,同樣也要注意防癌。還有最重要的是從維護自身內環境健康著手。內環境包括人體長期的慢性良性病,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一些遺傳因素等。
“外環境是普通個人沒辦法控制的,生活在一個城市中的人群,外環境區別不大。但是天津市每年大約有萬余人罹患癌癥,所以預防癌癥,呵護好自身的內環境,占據更加重要的分量。龐教授說,人體內環境長期的慢性良性病,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一些遺傳因素等都是癌變的導火索。很多慢性病變的基礎都是炎癥,內環境在缺氧和炎癥的狀態下,會釋放很多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,這些成分的增加會污染、惡化內環境,如果我們的細胞長期生存在這樣的內環境中,就容易發生癌變。
龐教授說,80%以上的癌癥都與良性病有成對關系,正確治療這些良性病變可以阻斷其發展成為癌癥。比如肺癌中常見的瘢痕癌,就是有些人在患了肺炎等肺部疾病以后,瘢痕改變局部的血供環境,造成炎癥刺激和缺氧狀態,就容易造成細胞癌變,發展形成最后的腫瘤。再比如胃潰瘍與胃癌;腸道息肉和大腸癌;膽囊息肉膽囊炎與膽囊癌;乳腺增生與乳腺癌;宮頸糜爛與宮頸癌;黑痣與黑色素瘤;前列腺炎與前列腺癌;肝炎與肝癌等等都存在疾病發展的關系。前期良性病的發生與人體的免疫力也就是自身素質、生活習慣、遺傳基因等內環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。所以積極治療良性病,提高自身免疫力,提高防癌治癌意識可以將大部分的腫瘤遏制在萌芽狀態。
龐教授說,科學研究已經證明,乳腺癌、大腸癌等癌癥與遺傳有著密切的關系,母親姊妹有乳癌病史的人群必須定期找專業醫生檢查乳腺。父母、子女、兄弟等直系親屬中有大腸癌病史的,均被視為大腸癌高危人群,建議接受腸鏡檢查。癌癥早期幾乎沒有什么癥狀,或者癥狀和普通疾病類似,不好發現。等到出現癥狀時,一到醫院檢查,往往是中晚期。因此,龐教授建議:癌癥防重于治,40歲以上的市民最好每年能做一次防癌體檢,尤其是有家族史或癌癥高發區的人群。但癌癥也并非一點征兆都沒有。龐教授建議,若發現以下一些早期報警信號,也要進一步到醫院檢查:身體任何部位沒有受過外傷而出現自發性潰瘍,1個月以上不愈;身體任何部位,最近出現腫物,且逐漸增大;月經期不正常的大量出血,月經外或絕經后不規則的陰道出血,接觸性出血或白帶增多;乳房內出現腫塊或乳頭排出血性液
上一個: 江蘇將投入580億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
下一個: 市環保局以口岸環境保護為依托深化文明創建